67 lines
42 KiB
Plaintext
67 lines
42 KiB
Plaintext
DFS@ 大佛寺其前身为南汉时期“北七寺”之一的新藏寺,宋代后湮没。元代在新藏寺旧址新建福田庵,明代扩建并易名为龙藏寺,明末改为巡抚御史公署。\n 康熙二年(1663),平南王尚可喜捐资建造大佛寺。寺庙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殿、韦驮殿、伽蓝殿等。雍正、乾隆年间规模达到鼎盛,被称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道光十九年(1839),钦差大臣林则徐来广东禁烟时,在寺内设粤省收缴烟土烟枪总局。此后,寺院逐遭蚕食而日趋凋零。民国时期寺产被变卖。“文化大革命”中寺内佛像被扫地出门,殿堂被占用。1980年代,还寺于僧。现存原有建筑物有大雄宝殿,建筑面积955 平方米,居岭南众刹首位。地在今惠福东路惠新中街。\n 1993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YGHB@ 粤海关现址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岭南街道沿江西路29号,原址位于今起义路东侧的部前东街一带。全称粤海关监督署。《粤海关志》称:“大关在广东省城五仙门内。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盐院旧署改建,监督至则居此,银库、吏舍并在焉。”史载:“成化十三年(1477),提举江朝宗重修别建批验所于郡城南清水濠街。嘉靖元年(1522),设屯田盐法道于郡西武安街分守岭南道东。九年,别建于正南门外批验所故址。据此疑旧盐院署即此。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海关监督,改建为监督署。”
|
||
SQ@ 双阙位于今北京路近西湖路口处,现已不存。自南汉凿平番、禺二山建双厥以后,有多种称谓,按门楼题匾额有清海军门、清海(军)楼、拱北楼(清代)之称;按其功能有谯门、谯楼、鼓楼之名;按其形制,有双门之俗称。据(清)梁廷相《南汉书》记载唐天祐三年(906)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建双阙,后世称唐清军楼。(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宋代,元符二年(1099),柯公述始创清海军楼,至绍兴二十年(1150)重修,淳祐四年(1244)经略方大琮改建。清同治《番禺县志》记载元代延祐年间以后,双楼毁。明洪武七年(1374)重建,成化六年(1470)重修。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有崇楼四。在南者曰拱北,故唐之清海楼也。其地本番、禺二山之交,刘䶮凿平之,叠石建双阙其上。宋经略某改双阙为双门,民居其下。今号曰双门底云。”\n 1919年,广州拆城墙开马路,此后,双门底先后改称永汉路、汉民路、北京路。
|
||
JJF@ 将军府全称将军府署,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撤藩后设置,为清代驻粤八旗军最高军政衙署,由旧靖藩府改建而成。明代此地为提督行台。其占地面积甚广,地在今中山六路以北、东风中路以南,解放中以西、六榕路以东,包括今迎宾馆在内。今尚存将军东路、将军西路等地名。
|
||
YYSY@ 禺山书院,位于广州府学后(遗址在今广州中山四路316号),始建于宋朝嘉定年间(1208——1224)。初为讲学之用,宋代番禺名人“端懿先生”梁百撰讲学于此。梁因直谏闻名,后归隐禺山。明代转为乡绅聚会之地,仍保留讲学功能。清代此址转为关帝庙,但书院碑犹存。清代所建禺山书院之前身是番禺义学(番禺义学是当时学校制度的最低一级,犹如今日的小学;禺山书院招收的生徒一般是番禺的童生,教授科举考试的试帖制艺),位于大东门内番禺学宫前。书院历经雍正、乾隆、嘉庆等朝扩建与改建,用途未变,仍为培养科举人才之地。同治年间因贡院扩建而迁址(至惠爱街容丰仓旧廉地),1903年停办,1904年改为新式学堂。禺山书院算得上是广东第一间制度较完备的书院。
|
||
NHXG@ 南海学宫今尚存学宫街地名,在解放中路西侧。建筑规制沿用明朝设置。据《元大德南海志残本》记载:南海县学宫“至元三十年,移于西城高桂坊之菊坡祠故址,鼎建焉”。此后,历代均有修葺与扩建。清初,学宫为平靖两藩军队占用,康熙二十二年(1683)撤藩后修复。当时其在高桂坊,东至忠贤坊(四牌楼)、西至米市街,北至蒲宜巷,南至华紫巷。\n 据《越秀史稿》记载,直至1989年,南海学宫仍然大致保存原貌,上世纪90年代初始全部拆除改建为单位宿舍。为纪念南海学宫,在解放中路建起了一座牌坊,简要记述了学宫700多年的历史。
|
||
XHSY@ 西湖书院在西湖街,即今日广州越秀区的西湖路上,今已不存。西湖书院由南海知县所建的南海义学改建,属官立的县级书院,主要是教授科举制艺。由南海知县宋伟于雍正元年捐资创建,雍正八年时知县刘庶亦捐廉修建。到了嘉庆八年,广东布政使康基田大兴书院,捐资修建了羊石书院及禺山书院,同时也拨司库银扩建了南海义学,并将南海义学改名为西湖书院,西湖书院便于此时设立。\n 书院每年开课时问只是从二月到七月,每月三课,逢初五、十五、二十五日考课制艺试帖;设有监生正课生十五名,童生正课生二十五名。\n 道光年间,西湖书院已破旧崩塌,冯侣笙、徐佩韦、锡镛等人倡导集资扩建修复。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动工,至三十年(1850)落成加建东、西两厢及刻书室,移昭忠祠于西厢,加筑先贤堂。书院外院有石栏、厨房水井;中为讲堂,两旁有生徒斋舍,可住四五十人;讲堂后为东西两厢,是院长住所和文士交游之地。\n 光绪三十一年,西湖书院改建为南海初级师范简易科馆,三十二年停办,三十三年改为南海中学堂,不久迁往城西芦获巷,西湖书院遂废。从 1803 年设立至 1905 年改建,共办学 102 年。
|
||
YXSY@ 粤秀书院原址位于现北京路书院街,正南门内盐司街原盐司旧署,今已不存在。粤秀书院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廷御批的官办书院,由两广总督赵宏灿、广东巡抚范时崇、满丕及各官捐银所建,为清代广州四大书院之首。原址位于现在北京路书院街,粤秀书院建院300度年历史中,人才辈出,曾涌现了梁启超、冯敏昌等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名士。\n 瞿汇泉先生于2013年7月在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复建粤秀书院,成为广东省民政厅首家批复成立的书院。\n 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
||
ZNM@ 正南门位于今北京路,大南路与文明路交界处。正南门为明初扩城时所开的七门之一。据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明代成化三年(1467),提督御史韩雍增筑正南、归德二门月城,“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上俱建层楼,下辟三门”。1918年实施“拆城筑路”计划时毁。今存以其名命名的大南路。
|
||
DBM@ 大北门位于今解放北路盘福路口。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合三城时,凿象岗所开设的城门。此门于创建时筑有瓮城。1918年实施“拆城筑路”计划时拆城筑马路毁。
|
||
GZF@ 清代广州府位于布政使司西;为宋经略司西园、元总管府旧址。当时署内遗有宋时所建的景点,如蒋超伯《榕堂续录》所载:“广州府后楼,在宋为斗南楼。”地在今壬癸坊至西公廨街之间。
|
||
YWM@ 药王庙原址位于地在今东风西路东段市总工会大院内,现已不存。明清时期,药王庙遍布全国城乡,庙内供奉唐代名医孙思邈。最初供奉的并不是古代名医。根据《广州城坊志》的记载,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驻守广州的将领佟养甲、陈万国等人在城隍庙一旁修了座药王庙,供奉的是佛教里的药王菩萨。后来,平南王尚可喜将文武百官迁出内城,顺便也将药王庙迁到了今天的泰康路木排头一带。据说,迁建庙宇时,主持者采纳了一个巫师的建议,庙里不再塑药王菩萨的像,改塑药王孙思邈的像。\n 改塑造孙思邈像后,祈药求医者纷至沓来,庙里收到的布施远远超出以往。看到香火如此之旺,庙里那些原来不怎么愿意改立塑像的和尚也不再动念把“药王菩萨”请回来了,久而久之,人们以为药王庙一开始供奉的便是孙思邈,药王菩萨慢慢被淡忘了。
|
||
ACS@ 按察司为主管全省刑名按劾之事的衙署。《南海县志》称:“按察使司署,在提督学院西。”地在盐仓街,今广州起义路西侧仍存臬司前街名,意即按察司前街,东至当时的西湖西南岸。
|
||
YYS@ 两广盐运使司署为清代掌管一省盐运事务之官署。“盐运使司署在内城惠福巷,即盐驿道署改。库及大使署在本司署西,乾隆七年(1742)大使鲍忠教详建。”大门三间,仪门三间,甬道左右吏舍各九间;大堂五间,左右两间,为东库西库,二堂五间,三堂五间;左转为内幕房三间,右转为内书斋三间;更右转为内宅五间,三堂后楼房五间;由二堂左转为东厅三间,厅之对乎屋三间,由二堂右转为西厅三间,左右廊房各三间,厅前厂屋三间,更右转为箭道,有射堂三间,其馀周回平屋。地在今惠福东路南侧的惠福巷一带。
|
||
YDTF@ 右都统府全称为右翼汉军副都统署。同治《广州府志》称:“右翼汉军副都统署在将军署右,疑即明西察院址。”管理右翼四旗(即西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由汉族人组成)。地在今惠吉东路、惠吉西路一带。
|
||
ZDTF@ 左都统府全称左翼满洲副都统署,位于将军府西侧石头街。管理左翼四旗(即东四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以满族人为主)。地在今惠福西路内侧的进步里至仙邻巷之间。
|
||
PYS@ 批验所为明代官府检查售卖物品的官署。批验所明初承元制设于归德门外税课司之西,方便船只出入处。地在今南濠街至大德路附近。清道光《广东通志》称:“嘉靖元年(1522),设屯田盐法道于郡西武安街分守岭南道东,九年(1530)别建于正南门外批验所故址。疑旧盐院署即此也。”后改为广东劝业道署。
|
||
YCSY@ 羊城书院在广州城南龙藏街,属府级官立书院,由岭南义学、穗城书院、珠江义学等合成。
|
||
雍正八年,知府吴骞捐廉重修岭南义学和穗城书院。嘉庆八年,广东布政使康基田重修岭南义学并改名羊石书院,还重修多所书院。珠江义学由广东知府刘茂溶所建,嘉庆八年康基田重修并改名,嘉庆二十五年,广州知府罗含章将羊石书院改名羊城书院。\n 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令书院改制。羊城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停办,应改设广州中学堂,因地方狭隘,另择地改建,书院地及外馆地收归官产,经费调归中学堂。至此,羊城书院结束。
|
||
YHSY@ 越华书院位于“布政司后街”,即今广中路附近,越华路亦因此而得名。书院初创于“乾隆二十年(1755),由盐运司范时纪及诸商捐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朝廷准开广东商籍学额后,文风日盛,省城诸多商贾,尤以盐商子弟求学心切,但缺进修之所,便商筹捐资创办书院,为其寄籍子弟培养“处则抱真学问,出则有其经济”之人才。\n 越华书院的创立宗旨、培养对象有其不同于一般书院的特殊性,这一商籍背景书院的出现与明清社会以来商业资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日益活跃、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密切关系,而越秀古城区清代书院的发展也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类型化的兴旺格局。\n 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学术重心变化,光绪年间广雅书院创办,越华书院地位下降。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次年越华书院改为广州府中学堂。
|
||
TZMT@ 天字码头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道辖内,北京路南端江边,靠近沿江中路与北京路交会处。天字码头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已经形成。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当时,这码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n 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就是在天字码头登岸,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而离开广州时,他也在此上船的。
|
||
JGT@ 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今已不存。
|
||
YYG@ 应元宫,在越秀山下,顺治十七年(1660)平南王藩王所建,北为镇海楼,左有龙王庙。应元宫过去是尚之信宫人的梳妆楼,雍正年间,诗人罗天尺曾在此居住了十年,作有《应元宫歌》。\n 康熙七年(1668),平南亲王建立祭祀半姥摩利支天尊者的庙宇。这座神像仿照肇庆七星岩的样式;相传在明朝末年熊文灿大规模征讨刘香老的时候,在琼南屯兵,菩萨在空中显现身形,风雷环绕四周,贼寇因此被消灭。熊文灿归来后,在星岩为菩萨塑像,以昭示神灵的庇佑。\n 应元宫中间的座位供奉着神像,前面是雷祖殿,后面是泰山殿,后来倒塌。后因建书院,把雷祖殿迁到了后殿。
|
||
NHXY@ 南海县署始建于隋朝,唐朝和宋朝沿袭未变,元朝迁到子城内。明朝洪武二年(1369),知县吴允思迁建到城西达宣街崇报寺址。顺治八年(1651),知县钟人镜在新城晏公街建造。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回旧城,知县郭尔扈捐资在城南归德门内早亨坊修建。\n 乾隆元年,知县魏结遵旨详建六房吏舍。\n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1683),南海县建署于早亨坊。按察司经历旧署在早亨坊南海县署后。预备仓在县治东早亨坊内,建仓三座。进士坊在南海县治前西,尚书都宪坊在南海县治右。
|
||
DHC@ 旧时的东濠涌前段并不规则,大部分呈U字形,亦有V字形,宽1~6米,深度3米以下。涌边堤岸,小北门双眼桥以上的多属土基,两旁间有树木及水笪。双眼桥一带堤岸多由住户自己用砖石砌成,只有竺横沙涌桥一段堤岸筑有长约300米的石磡。今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城壕,从北到南全长约4510米。东濠涌发源于白云山南麓麓湖,向南沿小北路、越秀路东侧,流至大沙头西部的东堤汇入珠江。东濠涌口附近原有建于顺治十一年(1654)的东炮台,有炮位11个,今已不存。
|
||
XHC@ 西濠涌位于今人民路附近。宋代,西濠直接向南汇入珠江,出口处正值白鹅潭,江面开阔。明成化年间,西濠开一支向西流的河道,即经德宁里、大观河、入柳波涌后汇入珠江,以避风浪,并将南流直入珠江的河道截断。至万历年间又复开向南流河道,而断塞向西流的河道,即“万历中,复太平濠,塞十四铺新河,仍留桂兰里以下,即今大观河是也”。此后便一直沿用向南流入珠江的河道。清代,西濠曾经多次疏通。民国后,西濠日渐淤浅,陆续分段改为暗渠。1963年,西濠口的人民南段改建暗渠。今西濠二马路,指示着昔日西濠口的位置。
|
||
YDH@ 玉带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大南路、一德路一线的南侧,东起东濠(见东涌)的东水关桥,西接今人民南路西侧的西濠。原为宋代城南江边的避风濠,宋代广州知州邵桦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始凿,“阔20丈,深3丈”。至清代,濠畔均为广州城南的著名商业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广州城南增建新城,玉带濠被纳入新城范围,成为广州内城(即老城)的城南护城壕,因呈 U 字型,形似玉带,故名玉带濠。当时商船仍可乘潮驶入,有交通运货之利。至 20 世纪 30年代,因该濠逐渐淤塞变为臭水涌,于 1951 年进行整治,改为排水暗渠,渠面成为道路。\n 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
||
LGBT@ 两广部堂为清代两广总督署。因部堂为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的别称,总督加尚书衔者亦称部堂。旧址在今石室圣心教堂。清代前期,两广总督驻剳肇庆,乾隆十一年(1746) 才奏请移驻广州。此处始创于明天顺年间,为明代提督府行台,清乾隆三十至三十五年(1765—1770)陆续有修葺,咸丰六年(1856)为英法联军所毁。
|
||
ZLM@ 竹栏门明代筑新城时(1565-1566)所建,在油栏门之西,为五小门之一。因门外有安澜街,故清代又称安澜门。门外沿江地带商贸兴旺,为毛竹集市,故名。清代,此地建有风满楼、得月楼等别墅,楼色江光,为冶游之风景区。此门南有潮音街直通珠江,北有天平街通天成路口。地在今天成路与一德路交界处附近。
|
||
YLM@ 油栏门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清代亦称牛栏门,为五小门之一,在靖海门之西。明代此地为油料食品集散地,据清道光黎如玮《半村草堂文钞·重修油行碑记》称:“旧列肆于子城外,曰油栏,子城门缘以是名。”此门北通南濠口,即宋代利善门附近的板箱巷,南可经油栏通津街直通码头。地在海珠南路与一德路交界处附近。
|
||
JHM@ 靖海门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南门之一,明代称镇海门。地在今一德路与靖海路交界处。\n 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门内建有龙王古庙。林则徐于1839年7、8月间在广州靖海门外东炮台前举行了三次销毁鸦片和鸦片烟具的行动。\n 靖海门销烟是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虎门销烟的延伸,是广东禁烟运动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表现。通过虎门销烟和靖海门销烟后,有效遏制了鸦片流毒,吸食鸦片的现象大大减少,表现了中国人民誓与烟毒斗争到底的信念,再一次向世界列强宣示了中国政府维护民族利益的意志。
|
||
WXM@ 五仙门为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南门之一。明代称五羊门,清顺治八年(1651)改称五仙门。门外有花渡头码头,为河南贩花舟船登陆之地。门内有五羊驿,为外商居所,因而此门当时为海上交通重要对外码头之一。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撤五羊驿。地在今五仙里、谊园一带。
|
||
YQM@ 永清门,新城之南门,为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清改称永清门。此门有直街通内城正南门,为到任官员入城大道。地在今北京路与泰康路、万福路交界处。
|
||
YXM@ 小南门又称永兴门或便门,为五小门之一,为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有直路北上,过定海桥、定海门至番禺县署。地在今万福路与德政中路交界处。
|
||
TPM@ 太平门为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在明西水关南侧。地在今人民南路与状元坊交界处。
|
||
XDM@ 小东门为清代名称,明代称永安门为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此门外有永安桥横跨东濠,故名永安门。按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记载:永安桥畔的集市(即今三角市)中有开业 200年的永利旅店,据此推测明代永安桥畔已是闹市。地在今越秀南路与丽水坊、清水濠交界处,附近存永安西街、永安东街地名。
|
||
GDM@ 为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的七个门之一。据广州博物馆今存《明归德门石额》记载,归德门建于洪武七年。因元代守城将领何真归附而得名。明成化二年,增筑月城,即瓮城,其形制为周长三十八丈,“上俱建层楼,下辟三门”。1981年拆城墙时毁。
|
||
DNM@ 大南门又称正南门。为明初扩城时所开的七门之一。据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明代成化三年 (1467),提督御史韩雍增筑正南、归德二门月城,“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上俱建层楼,下辟三门”。民国拆城墙时毁。今存以其名命名的大南路。
|
||
WMM@ 文明门在内城广府学宫前,据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万历二十七年,于正南门东迤东开门一,颜曰文明”。据清同治《广州府志》记载“府学在内城,正对文明门”。地在今文明路西段南侧,存文明门地名。
|
||
XNM@ 小南门又称永兴门或便门,为五小门之一,为明代筑新城(1565-1566)时所建。有直路北上,过定海桥、定海门至番禺县署。地在今万福路与德政中路交界处。
|
||
ZXM@ 西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七路与人民路交接处。明洪武年间扩城时所建,用红色砂岩砌结,明弘治十六年(1503)修葺月城。今存西城门瓮城遗址,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中部修筑中山七路时被破坏,现埋于路底。墙垣由红砂岩条包边,条石长0.5米~1.3米,宽0.2米~0.5米,横竖错缝叠砌,以灰浆粘接,残留23层,墙芯以黄褐色土夯实,墙体宽4.7米~5.1米。外壁向上斜收,内壁较直,墙体曾经多次修筑,南墙壁有一处拱形门阙,用白色花岗岩条石砌成,年代稍晚。 \n 据史志记载,明洪武年同扩展宋代三城,形成现在广州老城区的格局。发掘的瓮城遗址曾经清代和民国沿用、修改。明《广州府城郭图》记当时广州城墙共开7个城门,这是迄今为止找到的、保存较好的西城门的瓮城基址。
|
||
DDM@ 大东门即明代的正东门。为明初扩城时所筑。明弘治十六年(1503),内城有东西二门修葺月城的记载,说明此前东门已有月城,推测明初建城时已筑。民国拆城时毁。今存大东门地名,在越秀北路与中山四路交界处一带。
|
||
XBM@ 小北门明洪武十三年(1380)内城北拓时所建。民国拆城墙时毁。
|
||
JYCD@ 新城南增筑鸡翼城,即“顺治四年冬,佟养甲筑东西二翼城各长二十余丈,直至海旁”,城墙“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各为门一。其东南曰正东,其西南曰安澜,即今外城东西临
|
||
海二城也”。当时鸡翼城的西翼在今一德路向南延伸 60余米至江岸,东翼在今万福路向南延伸 60米至江岸。
|
||
JYCX@ 新城南增筑鸡翼城,即“顺治四年冬,佟养甲筑东西二翼城各长二十余丈,直至海旁”,城墙“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各为门一。其东南曰正东,其西南曰安澜,即今外城东西临
|
||
海二城也”。当时鸡翼城的西翼在今一德路向南延伸 60余米至江岸,东翼在今万福路向南延伸 60米至江岸。
|
||
HZS@ 海幢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188号,五代南汉时原为千秋寺,明末为商人郭龙岳花园。由僧人光牟、池月募缘得地,建佛堂和准提堂,取佛经中“海幢比丘再昔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之意,取名海幢寺。清康熙五年(1666)兴建大雄宝殿,次年复建天王殿、韦驮殿和伽蓝殿。以后相继建成丛观堂、大悲阁、藏经阁、塔殿、观音殿。乾隆年间又增建毗卢阁、义鹿亭等,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n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29.8米、进深五间19.45米,重檐绿琉璃瓦歇山顶,正脊为双龙宝珠纹饰,四周环以回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梁下为平棋天花,原有彩绘云龙和团龙图案,内檐柱上施三跳七踩斗拱,下檐柱出两跳插拱,出檐柱较大,步梁间以驼峰、斗拱承托,梭形柱并保留有柱櫍(zhì)。\n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n 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
||
PYXG@ 番禺学宫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现即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明清时期是番禺县的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在此举行祭祀典礼。据清同治《番禺县志》记载。宋淳祐元年(1241)在县东南5里创建,后毁。明洪武三年(1370)建于现址。清乾隆年间重建中路,以后历代至建国后曾有多次重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时把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建筑改铺黄琉璃瓦。1965年维修时,把大成殿金柱中腐朽部分挖空,用钢筋混凝土加固,覆盖原木柱。清末民初为八桂中学使用。1926年5月~9月中国国民党在此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由毛泽东任所长,培养运动干部。\n 学宫昔日规模宏大,现存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及西廊庑。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宽五间24.72米、进深三间14.22米,前置月台,回廊周匝,十三架梁用四柱后墙承重,施单翘双下昂斗拱。正脊有灰塑纹饰和石湾文如壁“二龙戏珠”陶塑瓦脊。\n 1953年番禺学宫被辟为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并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ZHL@ 镇海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镇海路99号,明洪武十三年(1380),镇守广州的永嘉候朱亮祖把宋代的东、西、中三城合而为一,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最高处建楼一座,楼高5层,俗称五层楼。当时珠江水面宽阔,登楼远望,碧波荡漾,蔚为壮观,故楼名“望海”,后取雄镇海疆之意,改称镇海楼。以后数次重修。1928年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砌筑的外墙基本上为明代旧物。\n 镇海楼,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红墙绿瓦,雄伟壮观。首层面宽31米、深15米。面宽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镇海楼记》和《重修镇海楼记》碑刻分别在五层楼东西两侧。\n 镇海楼曾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羊城八景之一。广州博物院1929年成立时以该楼为院址,今为广州博物馆。\n 1989年6月,镇海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镇海楼作为“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GY@ 贡院位于现今文明路,主体建筑不存,现保留清代广东贡院内的明远楼。因楼漆为红色,俗称红楼。原贡院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有大门、仪门、明远楼、至公堂、戒慎堂、聚奎堂及后门,东西两侧有号房7000余间。现仅存明远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号。\n 明远楼坐北朝南,占地约250平方米。楼为木结构两层楼阁式建筑,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五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上下层均置围廊周匝。首层外檐柱施插拱一跳承托出头梁挑出腰檐。现外檐角柱及部分柱已改为混凝土柱,或用混凝土加固。右侧回廊设木梯上二楼。二层外檐柱施插拱承拱挑梁出檐。楼虽多次修缮,材料多已更换,但仍保留原有南方早期建筑特点。\n 1978年7月18日,当时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审定名为“红楼”并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WXG@ 五仙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233号,五仙观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民间传说在周夷王时,天上五位仙人各骑口含谷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楚庭,把谷穗赠与楚庭人,祝愿楚庭永无饥荒,仙人腾空而去时羊化为石。故广州又称羊城、穗城。人们为了纪念这五位仙人,建了五仙观,塑五仙骑羊像,奉祀观内。\n 据阮元(朝代)《广东通志》记载,五仙观曾多次迁建,宋代时在十贤坊(现省财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1377)迁建于此。\n 五仙观原有诸多建筑,现仅存头门、后殿和东、西斋的部分。头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绿琉璃瓦硬山顶,门上石匾刻有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所书“五仙古观”。后殿面宽 12.4 米、进深 10 米、高 8 米,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脊饰精美,内槽八架椽,外檐施乳栿出两跳插拱,梭形柱等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风格,是广州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n 2013年3月5日,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被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n 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
||
HT@ 花塔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87号六榕寺内。梁大同三年(537),昙裕法师奉诏在此建木塔,供奉佛舍利,赐名宝庄严寺舍利塔。北宋初,塔焚于火,寺存塔灭。宋端拱二年(989)重修寺院,改称净慧寺。绍圣四年(1097),林修与信士王衢、沙门道琮等人才又在原址上重新修寺建塔。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来寺,题“六榕”寺榜,后称六榕寺。千佛塔清初重修后因塔因造型华丽,塔身色彩斑斓而称花塔。\n 六榕寺花塔位于寺院中央,平面八角形,外观 9 级,内 17 层,高 57.6 米。塔身大部砖砌,井筒结构,首层直径 12 米,各层用砖叠涩挑承平座和瓦檐并内收。塔壁有多处铭文砖,首层副阶和各层瓦檐出檐浅是晚清重修样式。二层以上木栏杆 1980 年修复时采用仿宋式。塔端中央塔心柱为铜柱,铸于元至正十八年,柱身有众多浮雕小佛像和天宫宝塔图。千佛铜柱连同塔顶构件重逾 5 吨。\n 1989年6月,六榕寺塔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n 2006年5月25日,六榕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
GT@ 光塔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道怡乐里社区光塔路56号怀圣寺内。相传怀圣寺初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寺内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所建。怀圣寺为单轴线建筑组群,头门医侧院内有著名的光塔。光塔正式名称为“怀圣塔,建于唐朝内观年间,具阿拉怕风格,高36米,底为圆形,塔身有长方形孔以采光。塔内有二螺旋形楼梯通往塔顶,塔顶立全鸡随风检转以示风向,明初被爬风吹落,1934年重修时改回成尖顶。\n 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SYG@ 三元宫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应元路11号,三元宫是广州市现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由东晋太守鲍靓始建。初名越冈院,唐改为悟性寺,明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n 三元宫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山门高出地面40余石阶,颇显壮观。\n 面宽进深均三间,人字形封火山墙,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建。石门额上刻“三元宫”,旁镶石刻对联“三元古观,百粤名山”。为清同治二年(1863)重修时翰林院庶吉山游显廷所书。进门大殿正中供灵官神像,故又称灵官殿。\n 山门后为三元殿,石台基高峻,殿内供奉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及太上老君三尊神像。清同治年间重建,面宽五间20.27米、进深五间16.85米,二十一架前出四架卷廊。歇山顶,灰碌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殿前拜庭八架卷棚顶、减柱造。拜庭两端为两层钟鼓楼。\n 1989年12月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n 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
||
XM@ 西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七路与人民路交接处。明洪武年间扩城时所建,用红色砂岩砌结,明弘治十六年(1503)修葺月城。今存西城门瓮城遗址,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中部修筑中山七路时被破坏,现埋于路底。墙垣由红砂岩条包边,条石长0.5米~1.3米,宽0.2米~0.5米,横竖错缝叠砌,以灰浆粘接,残留23层,墙芯以黄褐色土夯实,墙体宽4.7米~5.1米。外壁向上斜收,内壁较直,墙体曾经多次修筑,南墙壁有一处拱形门阙,用白色花岗岩条石砌成,年代稍晚。 \n 据史志记载,明洪武年同扩展宋代三城,形成现在广州老城区的格局。发掘的瓮城遗址曾经清代和民国沿用、修改。明《广州府城郭图》记当时广州城墙共开7个城门,这是迄今为止找到的、保存较好的西城门的瓮城基址。\n 1999年7月西门瓮城遗址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CHM@ 城隍庙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原是供奉城池保护神的坛庙。据道光《南海县志》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该年,朝廷诏封天下神,各府、州、先都要设立城隍庙,规定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为祭拜日。明、清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n 昔日庙宇规模宏大。有外门、中门、拜殿、廊庑、斋室等。现仅存大殿和拜亭。大殿为封火山墙硬山顶,瓦面坡度陡峭,前檐与拜亭后檐连接,使大殿的立面造型既雄伟又富于变化。大殿面宽五间24.7米、进深五间20.2米,梁架结构为穿斗和抬粱相结合的形式,柱高9米,彻上露明造,粱架做工简朴,前廊步梁做工精细,粱枋雕有福寿、卷草纹饰和鳌鱼等图案纹饰,粱枋出头的木雕狮子身脊异形斗拱承托檐攘,手法别具一格。拜亭绿琉璃瓦歌山顶,面阔6.2米、进深7米、内外8根柱均为花岗石打制,粱架雕工精细。大殿及拜亭基本保存完整。\n 1993年8月,城隍庙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SXDJT@ 石室圣心大教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一德路。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座石构哥特式教堂,为是天主教广州教区的主教堂。因墙壁、柱子等全部用花岗岩砌筑,故俗称石室。\n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政府依据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借口清朝廷在教禁期间没收过天主教在广州的教堂,威胁清廷赔偿损失,强迫官府出租原两广总督行署地,兴建此教堂。法国教会于1864年请来两位当时法国极有才华的建筑师——Vonutrin和Humbert。他们设计的图纸在当时得到一致赞赏。在想象中,将要在珠江边出现的这座天主教堂,采用“哥特式”设计,几乎是巴黎的圣克洛蒂尔德大教堂的翻版。在1863年12月8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全部石头采凿于香港九龙,建筑工程浩大,历时25年,光绪十四年(1888)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坐北向南,东西宽35米、南北深78.69米,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n 1935年把塔内铁梯和屋面改为钢筋混凝土。1938年8月8日,日本军机在珠江炸长堤永安堂(今省总工会),再到石室,落下3枚炸弹,震坏玻璃窗;1949年10月14日国民党军队炸海珠桥时,又一次将石室玻璃震坏;“文化大革命”期间,石室内圣母像神龛及有宗教故事画面的彩色玻璃被拆,1979年进行修缮。2004年7月至2006年秋季,石室圣心大教堂进行了第三次大修。这次大修中,由于彩色玻璃经历多次损毁后剩下的不足原来的10%,所以耗资413万元从菲律宾购来98扇彩色玻璃,这些玻璃上还特别印制了62个圣经故事。此次修缮让教堂以历史的原貌、健康的状态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n 1996年11月20日,石室圣心大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GXS@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据(清)顾光综修,何淙纂辑《光孝寺志》记载,寺址初为西汉南越王五世孙赵建德王府。三国时,东吴虞翻谪居此讲学,因庭院多植诃子树,故被之称“虞苑”、“诃林”。虞翻死后,虞苑被舍宅为寺,名制止寺。其后寺名屡易,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改名报恩光孝禅寺,此后光孝寺名沿用至今。唐仪凤元年(676), 禅宗六祖慧能在此与寺僧论风幡后,公开身份、削发受戒,开创佛教禅宗南派。洪武二十四年(1391)诏令天下郡县,存一寺一观一区,光孝寺得存。寺至1990年占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寺内大雄宝殿始建于东晋隆安五年(401),历代均有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654)扩建至七开间,保存至今;伽蓝殿为明弘治七年(1494)重建;六祖殿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六祖瘗发塔为惠能削发后埋藏头发之地,重修于明崇祯九年(1636),为灰沙砖砌筑的仿楼阁实心塔。\n 该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WSG@ 万寿宫原址位于广州市清水濠街,现已不存。万寿宫为清代官员“望阙行礼”,礼拜皇帝之朝房。清道光《广东通志》称:“康熙五十二年,以旧广南韶道署址恭建,乾隆年间迭加修葺。嘉庆三年巡抚陈大文行令广州肇庆二府合力敬谨捐修。” 宫殿为明代建筑改建。\n 据牧师约翰·亨利·格雷撰写《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描述,万寿宫红墙黄瓦。主入口有巨大花岗岩牌坊,穿过大门是小庭院,再进有大庭院,四周长廊由木柱支撑。庭院对面是供奉皇帝牌位的大殿。大殿红墙黄瓦,高大的檐柱上装饰着龙形雕刻。万寿宫创建于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n 每年的第一天、皇帝和皇后的诞辰,城市的文武官员都会来到这座庙宇礼拜里面的皇室牌位。当皇帝或皇后去世时,官员们也会来到这里,在牌位前鞠躬哀悼。所有经过这座庙宇的官员都需要下马或下轿步行通过大门,以示尊敬。\n 万寿宫于1918年在孙科发起的那场广州开埠以来第一次有计划、大规模的“拆城筑路”被拆除。
|
||
GFXG@ 广府学宫依据清乾隆《广州府城郭图》推测其地东至今文德路,西至府学西街,南至文明路,北可达番山亭,范围颇广。宋代绍圣三年(1096)迁建于此地。各朝代多有增筑重修。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雍正六年(1728)、乾隆二十一年(1756)及五十八年(1793)等均有修葺、扩建,如“广府学宫,在乾隆以前只有大成殿、崇圣祠以及两边的廊屋,而其余的地方都荒废了,全部成为了民宅,把这个地方取名叫桑园,作为自己的产业,互相售卖转让,竟然不知道学宫的地域范围大小。丙午年(1786),高官命令绅士商议修缮之事,于是按照郡志所记载的,修复过去的遗迹,焕然一新,可以说是盛大的举动”。咸丰七年(1857)被毁,同治元年(1862)重建。1938年-1945年日军占据广州期间,学宫的围墙大半被毁,宫内瓦砾遍地。 抗战胜利后,广东省政府于1947年1月在学宫南面部分设立广东省文献馆。 1949年后,文献馆建筑逐步被拆除,建起了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等建筑。
|
||
BZSS@ 布政使司全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位于今南越王宫博物馆至北京路一带。该地原为南越国的宫殿区、隋刺史署、唐广州大都督府、南汉王宫、宋安抚司署、元广东道宣慰司旧址。布政使的主要职责是宣达朝廷的政令;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考核府、县各级官员;管理全省各府户籍、田数等民事内容。布政使司有公堂五间,泊水厅三间两厦,后堂五间,穿廊一座,仪门三间,三门三间,东西司房四十六间,后堂堂外为架阁库一十二间、仪从库三间、广丰库等建筑,署内北部有紫微楼。\n 1918年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提倡“扩马路、拆城墙”,大搞建设,拆除帝制牌坊城门,于明清布政使司衙门旧址筹建广东省财政厅,昌兴街一带依旧是民国时期广州的政治经济中心。
|
||
XFBY@ 巡抚部院全称广东巡抚署。据清道光《广州通志》《广州省城图》推测其占地甚广,范围南至今中山五路,北至今后楼房下街,东至吉祥路,西至连新路,包括今人民公园及市政府地域。此地隋唐建有总管府,元为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使署,明代为都指挥使司署,清初为平南王尚可喜府第,康熙二十二年(1683)撤藩后为巡抚署。\n 1918年,根据孙中山的倡议,此处建成“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建成后,成为广州市民娱乐和政治集会的重要场所,还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公园游览规则。
|
||
ZNM@ 正南门位于今北京路,大南路与文明路交界处。正南门为明初扩城时所开的七门之一。据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明代成化三年(1467),提督御史韩雍增筑正南、归德二门月城,“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上俱建层楼,下辟三门”。1918年实施“拆城筑路”计划时毁。今存以其名命名的大南路。
|
||
BDM@ 大北门位于今解放北路盘福路口。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合三城时,凿象岗所开设的城门。此门于创建时筑有瓮城。国民拆城筑马路时毁。1918年实施“拆城筑路”计划时毁。
|
||
JGT@ 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今已不存。
|
||
YSSY@ 禺山书院,位于广州府学后(遗址在今广州中山四路316号),始建于宋朝嘉定年间(1208——1224)。初为讲学之用,宋代番禺名人“端懿先生”梁百撰讲学于此。梁因直谏闻名,后归隐禺山。明代转为乡绅聚会之地,仍保留讲学功能。清代此址转为关帝庙,但书院碑犹存。清代所建禺山书院之前身是番禺义学(番禺义学是当时学校制度的最低一级,犹如今日的小学;禺山书院招收的生徒一般是番禺的童生,教授科举考试的试帖制艺),位于大东门内番禺学宫前。书院历经雍正、乾隆、嘉庆等朝扩建与改建,用途未变,仍为培养科举人才之地。同治年间因贡院扩建而迁址(至惠爱街容丰仓旧廉地),1903年停办,1904年改为新式学堂。禺山书院算得上是广东第一间制度较完备的书院。 |